
这两天,关于 iOS 26.1 的续航争议,这两天热得像放了个喇叭:有人喊“掉电严重”,有人说“没差别”,还有人在怀疑苹果偷偷动了什么调度。
把噪音拆开看数据,答案其实更朴素:大体稳定,个别机型有小波动,但称不上“翻车”。

外网数码博主把几台具代表性的 iPhone 拉出来做了对比,机型包含:iPhone 11 / 12 / 13 / 15 / 16(覆盖 A13 至 A18 这一代节点),每台设备都经过同样的预处理和跑法,目的是让比较尽可能可复现、可比。
在压测前,所有机型都先充满电,然后统一系统设置:关闭自动亮度并固定亮度、安装相同应用、清空后台、设定相同音量等。
这样做是为了把“外部变量”降到最低,让测试结果更多反映系统与机型自己的差异,而不是测试流程的噪声。
测试前也查询了各机型的电池健康度(在原始报告中有明细表),这点很关键:同型号不同电池健康度会直接影响结论,所以对比时必须把它算进去。

本次续航以 Geekbench 4 的 Battery Test 为准,属于高强度合成负载,持续运行直到机器自动关机并记录时间。需要强调的是:合成压测的意义在于“可比性”,并不等同于日常混合场景的逐字还原,但它能快速揭示版本间在同一强度下的差异。
—— 直接看数据
以下为这次对比的关键结果,按机型列出,便于你一眼对照判断:
• iPhone 11:+1 分钟(可视为持平)
• iPhone 12:-5 分钟
• iPhone 13:-1 分钟
• iPhone 15:-9 分钟(本轮下降最明显)
• iPhone 16:基本无明显变化

图源:XCiOS俱乐部
把这些分钟级差异放回现实里看:亮度误差、网络波动、后台唤醒次数这些因素就能吞掉“几分钟”的差别。
更为重要的是,同一型号若电池健康度差异明显,测试结论可能朝相反方向跑——换言之,老机的“小波动”被放大是常态。
—— 那么,什么时候该真正警惕?
把目光聚焦在三类真实异常上:
1. 升级后持续性掉电(不是某一天的峰值波动)。
2. 待机耗电显著攀升(闲置也掉电)。
3. 重启并清理后台后仍然异常。
若只是在合成压测里看到分钟级差距,且日常使用无感,那大概率是误差或是升级后系统在后台完成索引重建等“做家务”行为,而非版本本身的致命问题。

为何老机更容易“中招”?
电池老化 + 系统调度微调 + 驱动适配差异,三者叠加就把变化放大。新机的电量余量能把这些微调“吃掉”,老机却没有这一缓冲,所以你会更容易感觉到差别。
升级后的观察期:关键的 72 小时
每次大版本更新,系统都会在后台进行索引、图库处理、应用优化等工作。
这些任务会在前几天消耗额外电量,因此升级后第一天看到耗电上升,是常见的“后台整理期”。
真正判断是否有问题,建议等 72 小时后再下定论。
给不同用户的建议(直接、实用)
• 想体验新功能、不纠结续航的用户:直接升级,收益通常大于那几分钟的波动。
• 续航敏感或电池健康偏低的老机用户:建议等一两个小补丁或多看社区实测再决定。
• 工作机/专业用户:先备份,挑非工作日分批升级,观察 72 小时再全面部署。

若遇到异常,排查流程(按步骤做)
升级后 72 小时内若发现异常:先重启 → 清理后台异常应用 → 观察 24 小时 → 必要时重建索引或考虑恢复(极端情况)→ 向苹果反馈。
别把一次短期波动直接上升为“系统毁机”的结论。
iOS 26.1 更像是“微调”而非“变革”。
大多数人的日常体验不会被几分钟的合成测试差别左右——真正该关心的是你自己的使用场景(长时间游戏、导航、拍摄等场景会放大差异;日常社交浏览几乎无感)。
要不要升?看你手机型号和痛点。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